空调品牌战之2005新趋势家电信息行业资讯资讯-(XINWEN)
2004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之一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与投资持平,甚至超过投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相关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2004年冷冻年度,空调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空调行业共计完成工业产值1518.82亿元,总产量高达6042.33万台,重点商业城市空调器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8.01个百分点,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02个百分点。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的一份空调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04(冷冻)年度国内空调器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虽然零售市场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重点商业城市依然是市场竞争的主战场,谁占据了重点城市市场,谁就是竞争中的优胜者。
二、根据对全国重点城市零售市场的跟踪调查,目前空调零售市场的重点在逐步向北移动,华北地区成为本年度乃至下年度生产企业的竞争重点区域。
三、生产企业格局发生变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域性企业竞争明显加强。
四、上游资源——空调压缩机、制冷剂——的紧缺以及原材料的大幅涨价,加快了行业的整合进程,许多不具备规模、资金实力的企业纷纷退出空调制造业。
五、竞争的加剧导致空调价格进一步下滑,虽然价格手段依然是目前生产企业占据零售市场的主要竞争武器,但地区性价格差异仍然在下一空调年度给生产企业留下了价格竞争的空间。
六、地域及全国性家电连锁企业成为经销渠道主力,在重点商业城市中家电连锁企业市场份额已经平均超过50%,超大城市已经达到70%—80%,家电连锁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七、竞争中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又一手段,变频,节能,改善空气环境等成为企业产品广告吸引消费者的高频用语。
八、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新一轮增长的来临,高端空调和家用中央空调的市场竞争将成为下一年度的主旋律。
其中,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市场处蔡莹处长指出,2004冷冻年度空调市场的空前繁荣掩饰不了行业的窘态,销售额的增幅远小于销售量的增长,利润率的进一步下滑以及上游资源的紧缺与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加快了空调行业的整合过程,行业主流品牌市场份额的扩大很大程度来源于对原来中小空调企业份额的挤占和瓜分。
据蔡莹介绍,国家信息中心监测的空调品牌从上年度的150多个减少到90多个,空调品牌之间的竞争也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格局也只是短暂的稳定,同时拼抢的重心也有所转移,空调品牌战将逐步进入一个“后圈地时代”。
后圈地时代特征之一,是逐鹿华北新战场。一直以来的说法是,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六大区域中,华东、华南地区作为空调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是空调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华北区空调的保有率高,但近年来的购买率比较低,地方品牌强势占领着本地市场。然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对2003-2004年重点城市空调零售的市场监测分析,华北地区市场对生产企业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空调企业开始看重华北地区市场,如志高、华凌等广东品牌开始借国美、大中等强势渠道,力争在华北市场的拼杀中改变地方品牌形象、争取全国品牌名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华东、华南市场的容量虽然很大,但目前10%的增幅却远不及增幅超过了30%的华北市场;其二,为抵消出口退税政策改变而导致成本上升和抵御来自江浙等地新生带的空调势力,华北市场便集中了中国华东、广东、江浙三大空调产地的诸多品牌。专家指出,华北新战场市场竞争中的惨烈程度将超过国内其他任何区域市场。
第二个特征则是技术领先者利润领先。国产空调企业作为中国家电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受整个行业的影响颇深,三番五次大规模的“价格战”给行业带来的后果是:弱小品牌被淘汰,同时也伤害了一、二线品牌原有利润,阻滞了技术进步,影响了产品的后续研发,空调业也难幸免。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休养生息,而今空调企业靠打“价格战”占领市场、挤跨对手的心理暗示已经渐渐消失。无论是保持现有疆域还是拓展未来市场,更多的空调企业认识到技术领先者利润领先这样一个事实。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在其报告中指出,空调产品与彩电冰箱洗衣机不同,消费者难以像后3种产品一样在购买的过程中进行反复比较和挑选,对于其技术的真实含量也没有确切的指标评价,到目前还仅仅是停留在靠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然而即便如此,技术领先程度对产品的销售影响依然很大。从数据分析来看,2003—2004年度,以“变频”、“节能”、“环保”、“健康”为产品特征进行宣传的品牌在这方面均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品牌之争也是愈演愈烈。2003—2004年度空调品牌市场竞争激烈,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国家信息中心全部监测的96个品牌中,排行前10位品牌销量占总销售量的70.50%,排行前25位品牌占总销售量的97.03%,这就意味着有71个品牌如果不采取手段挤占前25位品牌的市场份额,只能在不到3%的市场份额中拼杀,可见空调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潜在淘汰率都高于其它家电产品。
从市场竞争力角度分析,在零售量排行前25位品牌中,进口品牌占到10个,江浙品牌各占4个,广东品牌7个,山东品牌3个,江浙品牌进步明显,虽然没有能够打破一线品牌的统治地位,但是已经对这些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产生了很强的冲击;TCL、长虹、格兰仕等非传统空调企业在本年度的市场表现也令人刮目相看,相信在2004-2005年度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的表现会使空调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
后圈地时代最后一个特征则是:生存规则=规模+技术。在现在的空调市场,规模是决定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没有规模就没有成本领先的优势,而这一点也是目前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从2004冷冻年度开始到现在一些企业的举动也许在证实这一点。
美的空调在武汉圈下了其国内第三个空调生产基地,这是继美的去年在安徽芜湖建立生产基地后的又一次产能扩容。志高空调新征土地3000亩,在400万台产能基础上谋求进一步扩张,新冷冻年度整体销量目标350万套。格力电器珠海五期工程9月已经正式竣工投产,格力已完成了珠海、重庆、江苏丹阳、巴西4空调大生产基地的布局,空调产能达到1000万台。TCL集团在武汉宣布,要在武汉建成年产能达300万台的TCL空调武汉工业园。加上原有的中山生产基地200万套空调的年产能,TCL的产能也已达到500万套。
从另一个方面看,仅仅依赖规模优势也非长久之计,有相当的规模只能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能生存下去,却不能保证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技术研发的投入与实力将决定谁活得更好。
而新的行业标准的实施,无疑提高了空调行业的进入门槛,要使产品达到较高的能效标准又不明显增加产品制造成本,这是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考验,而对于这方面有一定技术储备的企业,或是技术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