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企业谨慎看待香港创业板
被称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其创业板却频频遭遇坎坷,交投冷清,成交低迷,估值偏低,从创办初期的备受追捧,到如今的无奈改革,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思考,广大中小企业对其也是爱恨交加。
企业无奈面对尴尬股价
业内人士认为,香港创业板在完善自身方面面临挑战,亟需解决市场认同、流通性、成交量、市场规模等问题;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市场的挑战,香港主板、内地中小企业板、周边和海外二板市场的竞争。
香港联交所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今,香港创业板每年的上市数量分别为27、21、10、6、2家,数量急剧萎缩。自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开始,香港创业板的股价持续下跌,到今年7月,创业板总市值1061亿港币,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8.32%。
截至目前,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仅有200家左右,募集资金额不过400亿港元,2007年仅有2家上市,在经历了初期科网股的火爆场面之后,很快陷入低谷,融资额和上市企业数量远远低于纳斯达克市场。
深圳创业投资公会秘书长王守仁认为,香港创业板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缺乏主导性的优质企业,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创业板难以凝聚投资信心。事实上,由于严重边缘化,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也被忽略。
海天天线是一家专业从事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和射频系统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2003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从2001年到2003年,海天天线的总资产增长了4.5倍,销售收入增长了3倍,毛利率基本保持在50%以上。然而股价却与公司快速发展背道而驰,在以0.68港元发行后,短期内冲高到0.97港元后一路下跌,最低时跌至0.15港元,市盈率仅3.42倍。由于价值被严重低估,交投冷清,海天天线已经基本丧失了再融资能力,股价一直不理想。
记者了解到,一些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时常抱怨,流动性不足使公司股价长期偏离合理价值,市盈率低到只有2至3倍,使得这些企业难以透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在成本不敷收益的情形下,一些中小企业只有无奈选择退市。
招商证券投行部总经理谢继军表示,内地创业板的前景和活跃程度会好于香港创业板,香港创业板刚开始也不错,后来因为可供上市的企业太少了。而内地情况不同,数十万家中小企业能够源源不断供给市场血液。专家建议,香港创业板应主动与内地探讨紧密的合作模式,探索与内地中小企业板的接口。
中银香港研究员苏志欣认为,“配合国家发展推动香港转型升级已经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国家创新战略与香港创业板发展的结合,是把这种共识付诸实践的有益尝试”。
仍为海外上市候选地
尽管香港创业板长期以来的低迷表现,令大多数内地欲上市企业呈观望态度。但相对于海外其他上市地,香港资本市场有着中西结合的优势,仍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重要候选地。
星展亚洲融资高级副总裁杨炜辉认为,很多高新技术类企业在海外其他资本市场上市后,由于缺少国际投行对公司业绩的长期跟踪,使得投资者难以获得投资信息,股票的市场表现乏力;相比之下,香港的投行机构与内地企业的交流中显得比较通畅,关注度也较高。
尤其是对于内地的网络科技企业,香港市场依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005年,金蝶国际()成功从创业板转板主板上市,随后又有在主板上市的阿里巴巴()、腾讯控股()、A8电媒(),香港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内地网络科技股的集中地。
而内地企业网龙也在众多海外市场中选择了登陆香港创业板,总裁刘路远称因为公司的市场群和用户群主要是在国内,同时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通过上市能够带来更多的资源,宣传资源和公司的品牌宣传都可以更多地影响国内用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排除掉了海外上市的可能性。”刘路远表示。
在内地创业板一推再推的情况下,分析人士叶家兴建议,香港创业板应当认清科技业并非香港强项,主动吸引内地科技及互联网企业,挖掘类似百度、新浪这样具有明星潜质的企业来港上市,通过明星企业的上市,扭转目前集资额每况愈下、周转率和交易金额偏低的局面。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温天纳也认为,简化转板虽然是救活创业板的一个短暂的权宜之计,但留住发展壮大了的企业也是创业板的一项重大挑战。如能成功挽留发展壮大后的上市公司,才能为创业板打下稳定发展的基础,否则在送旧迎新的循环中,创业板始终难以发展起来。